蜀绣导购
你可能还喜欢
最新文章
站内搜索
孟德芝:蜀绣大师针尖上的舞蹈
大千世界,百媚千红。却有这么一群人不问世事、专注工艺、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磨砺,成就一代工匠大师。
她曾因高考落榜成为最普通的工厂绣工,也曾因工厂改制沦为下岗工人。也是她,凭借一身绣艺,两度“绣进”人民大会堂;凭泉涌才思,致力于将打造蜀绣为世界级四川名片。
孟德芝作品 摄影/田为
关于孟德芝
“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”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。
这是孟德芝从事蜀绣行当的第37个年头。如今,作为蜀绣界仅有的两位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”之一,孟德芝不仅凭借超凡的技艺,将蜀绣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四川文化名片,还越来越肩负起蜀绣传承的重任。
孟德芝作品 摄影/田为
高考落榜开启绣工生涯
两度“绣进”人民大会堂
1979年,孟德芝因志愿填报失误而高考落榜,顶替退休的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,开始了自己的绣工生涯。外婆和母亲都是刺绣高手,孟德芝从小便耳濡目染,加之一门心思跟随蜀绣大师肖福兴苦练技艺,她很快就摸出了门道。第一幅作品,孟德芝就获得5元奖金,拿给师傅和同事买糖吃。
“打基础,起码两年;达到中上水平,至少要五到十年。”孟德芝说,一幅好的蜀绣作品,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,也非常考验创作者的经验:从上万种颜色的丝线中配出最好的色彩效果,还要根据作品特点运用不同的针法。蜀绣皇冠上的明珠“双面异色异形绣”,更需要熟练掌握上百种针法。
在成都蜀绣厂,孟德芝潜心苦练技艺,1992年就被评为“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”,2012年又获得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”称号。
孟德芝作品 摄影/田为
两度“入驻”人民大会堂
《芙蓉鲤鱼》《秋色高原》
37年的从艺生涯中,孟德芝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单面绣、双面绣、异形绣和巨幅蜀绣作品,其中两度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经历尤其难得。
1980年,孟德芝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,参与绣制大型双面绣《芙蓉鲤鱼》,作品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四川厅。
2012年,她又带领34名技艺娴熟的绣工,耗时109天,绣制了长7.5米、高3.4米的《秋色高原》。“每天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9点,最忙的时候甚至昼夜赶工。”作品针脚齐平、丝线细密,色彩如油画一般鲜亮。《秋色高原》与苏绣《江南春早》、粤绣《夏日海风》、湘绣《北国冬雪》一道,作为四大名绣的新代表作走进了人民大会堂。
从下岗工人到创业者
携手高校打造“双创基地”
2005年年底,经营困难的成都蜀绣厂改制,孟德芝也成了下岗工人。丈夫下岗,儿子考上大学,孟德芝每个月49元的“待岗费”入不敷出。
她租下一个小门面,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,意外圆了自己儿时的教师梦。随着学生越来越多,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,孟德芝成立了自己的蜀绣公司。“当时有人问我公司叫什么名字,我觉得这里圆了我儿时的梦想,就把‘圆梦’两个字倒过来,取了谐音的‘梦苑’。”
做过服装生意、当过工会主席的孟德芝懂市场、擅管理,公司头一年便实现销售收入十多万元。一位熟练的绣工,现在每月可以挣数千元。
眼见公司的经营状况蒸蒸日上,孟德芝也从“养家糊口”,转而开始思考蜀绣的传承发展。
6月8日下午,孟德芝(右)和学生在创作中 摄影/田为
如今,她已经打造了文殊坊、黄忠社区、郫县团结镇和绵竹等传承基地,“不收一分钱报名费,巴不得有人来学”。孟德芝先后招收了数百名学生,同时解决蜀绣传承和居家就业问题。“刚入门的亲手教,打下好基础;高精技术再亲手教,传承蜀绣的绝技和核心。”在她门下,已经涌现出1名“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”和8名“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”。
“‘非遗’对传统手工艺是把双刃剑,它会为蜀绣带来更多关注,也可能让年轻人敬而远之。要更好地生存下去,就得让古老的蜀绣时尚、前卫起来。”孟德芝准备与四川大学合作打造双创基地,吸纳年轻人的新鲜创意,帮助他们进行项目孵化,塑造全新的蜀绣品牌形象。